旅游热点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天气热如汤”的三伏天来了 古人这样消夏纳凉

“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早在一千多年前,面对暑气逼人、烈日炎炎的三伏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已经写下如此真实生动的诗句,成了描写“三伏天”的经典诗句之一。如今,一千多年过去了,三伏天又近在眼前,带着炙热向人们靠近。

7月11日,初伏到来,宣告着今年正式进入三伏天。“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天一般出现在节气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


(相关资料图)

要知道,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而在2023年,三伏天的天数仍然达到了40天,与最近几年一样。直至8月20日,才算是“出伏”,三伏天才正式结束。“寒有三九,热有三伏。”虽谈起三伏天,只剩下一个关键词——热,但是在高温的暑热天里,不妨晒伏姜、喝伏茶、吃伏羊……在古老的习俗中,寻找古人“心静自然凉”的智慧。

《采莲消夏图》

长达40天

今年的三伏仍是长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从这句民间的俗语之中,能够较为清晰地看出关于三伏天的算法。按照传统的推算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且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中伏的时间则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可以看到,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而在2023年,三伏天仍是漫长的40天。按照民间流传的说法,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热的时段。古人也曾写下“忆初中伏时,怫郁炎气升”的诗句,可见灼热的“炎气”让人心中烦闷。

其实,不光是三伏,关于夏日的高温天气,民间还有一种算法,称为“夏九九”。跟“冬九九”的概念相似,“夏九九”是以夏至那一天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过完“夏九九”,也就是秋日的到来之时。旧时在民间,还流传着“夏九九歌”,其中的一句“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也算是流传甚广了。

元·刘贯道 《消夏图》

苦夏漫长

吃点好的熬过去

酷暑难捱,古人又是如何度过的呢?旧时,伏日一到,人们便躲在家中避暑纳凉,称之为“伏闭门”。晋人程晓有诗云:“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唐代诗人杜荀鹤,也有诗云:“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

高温之下,不少人会出现“苦夏”,指的是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的情况,再加上大量出汗,所以古人认为,此时需要食用一些温热性的食材,来补益大量出汗后虚弱的身体。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从流传的民谚之中,能够看到夏日之时,人们喜爱吃面食。此外,晒伏姜、喝伏茶、吃伏羊……这些与三伏天相关的温补食材,也成为人们度过酷暑的选择。

古籍《魏氏春秋》有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也写道:“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所以“以热制热”的饮食更为古人所青睐。当然,不仅是“以热制热”,清热生津的食材,也非常适合炎热的夏季来食用,譬如莲藕、莲子、苦瓜等等。

高温、阳光、汗水……在炎热的天气中,这些都成为人们对于三伏天的记忆感知。“小暑过,一日热三分。”苦夏漫长,此时一定要注意解热防暑,采用好的办法来“消夏”。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