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热点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探索“从0到1”的根本性科学问题!李政道研究所力争成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引擎

屈原的《天问》揭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天地与自然的探索,高质量发展征程上,“仰望天空”依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梦想。今天下午,“高质量发展在申城”系列主题采访团来到李政道研究所(以下简称“李所”),该研究所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秉持“天问精神”,力争在“从0到1”根本性科学规律的探索上作出更大贡献。

初心与使命

步入李政道研究所,由李所所长张杰院士策划设计、全体研究人员共同创作的长达600米的“天问”长卷映入眼帘。长卷以“天问”开篇,再现了始于大爆炸以来的宇宙历史和人类对宇宙演化规律的求索与认知,表达了科研人员们探究自然极限、拓展认知疆域的“天问精神”。


(资料图片)

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长、李政道讲席教授丁洪介绍,早在2014年12月,李政道先生就表示,中国社会发展已到了更应重视基础研究,可以和能够引领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并建议“建立一个类似于20世纪玻尔研究所的基础科学研究所,从事物理和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寻找宇宙中极大和极小间的关联,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和最深刻的相互作用规律,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2016年11月,李政道研究所成立。历经6年多的建设,形成了天文与天体物理、粒子与核物理、量子基础科学3大研究方向,并进入到快速发展期。“在根本性科学规律的探索上作出重要贡献,是李政道研究所的初心与使命。”丁洪说。

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

如何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丁洪介绍,首先,要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目前全所就聚焦的根本性科学问题已达成高度共识:要对“物质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这一根本性科学问题进行全方面深入探索,希望实现重要突破。

其次,要建设大科学设施,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在研究所大厅,一张“科研版图”气势恢宏。原来,目前李政道研究所在上海张江本部重点建设实验室天体物理实验平台、暗物质与中微子实验平台与拓扑量子计算实验平台等综合性基础研究设施,并在全国范围内布局科研版图,启动四川锦屏2400米埋深的PANDAX暗物质和中微子探测装置、青海冷湖JUST光谱望远镜、海南南海3500米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等3个前进观测基地的建设,准备从被动、主动、演生3个维度开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

此外,在团队建设方面,李所紧密围绕3个研究维度,依托大科学装置的极限探测能力,有组织地引进并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科研队伍。截至2022年底,李所已汇聚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全职科研人员80人,其中世界级科学家11人,李政道青年学者27人,博士后41人,全职学者全部有海外一流机构留学或科研经历,国际学者占比近40%,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高度国际化的高层次人才梯队。

“李政道研究所的发展愿景是,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大科学研究范式的优势,用3到5年的时间,在‘物质的起源、演化和结构形成的规律’根本性科学问题的探索方面作出重大突破,在极端物态前沿研究领域形成‘上海学派’,力争成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引擎,将李政道研究所建成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世界一流基础科学研究所。”丁洪说。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